校友经济视域下“校友—母校—区域经济”发展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 ——以杭州市钱塘区为例
2023-11-24 11:21:06

《世界新时代校友经济》期刊高校编委会主编、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联络发展处处长、校友会副会长、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钟蕾主编,分享《“校友—母校—区域经济”发展共同体建设路径探析——以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为例》的云报告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校友—母校—区域经济”发展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202249474)

一、国内外校友经济发展模式

(一)基于主导方差异的国内校友经济发展模式

1、政府主导的校友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的校友经济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保障机制,将校友资源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了投资、创业和人才引进。政府的主导作用为校友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和更广阔的平台,激发了校友的创新活力和投资热情,推动了经济的蓬勃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校友经济模式在推动创新、增加投资、促进就业和实现共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武汉模式”,武汉从2017年5月份开始的由武汉政府、武汉89所高校以及300万校友三方联合通过“大学 +”城市经济发展新模式,形成了城市、地方高校和校友之间的招商引智合作。这一模式不仅加强了政府与高校、校友之间的合作,还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和新思路。2017年,武汉的校友经济招商引资达到1.3万亿元,约占当年全市招商引资总额的一半。紧随其后的还有南京的“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和西安的“梦回长安一一百万校友回归”活动。政府为主导的校友经济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还推动了社会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政府的参与为校友创业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公平的竞争机制,激发了校友们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和专业指导,帮助校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政府主导的校友经济也能够促进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为地方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资源。

2、高校主导的校友经济模式。高校主导的校友经济在名校所在地展现出强大的推动力和巨大潜力。2021年4月,厦门大学在百年校庆时举办了全球校友招商大会,仅一年时间共有1061个校友招商项目入库,总投资额达到2476亿元,其中,有646个项目已经落地,落地项目的总投资额为1034.7亿元。在成都,以电子科技大学为首的“蓉”归故里校友经济活动也是以高校为主导的校友经济的实例,活动期间,成都市相关区县与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友企业签署了一系列投资协议,总投资额达到2720.3亿元。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校友经济整体的发展,同时促进了社会各层面的协同合作与进步。高校主导的校友经济模式中高校扮演着桥梁的角色,将校友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推动产学研融合和创新创业的蓬勃发展。通过校友之间的合作共享和人才的流动交流,高校主导的校友经济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3、校友主导的校友经济模式。校友们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集合体,凭借着紧密的校友网络和深厚的人脉资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创业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从北京各高校毕业后到香港工作和在北京高校学习、培训后回到香港的校友已累计近10万人,植根京港两地交流合作的校友经济,已成为服务两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资源、宝贵财富,更夯实了京港校友经济新时代发展的宝贵根基。2022年7月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香港北京高校校友联盟成立,依托在京96所高校,成为推动香港发展中坚力量。校友们通过合作与交流,共享资源、共同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校友们共同分享着同一学府的荣誉和使命感,他们在不同领域和行业中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成为彼此之间合作与发展的宝贵资本,他们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分享激励着更多的校友加入到这一发展潮流中,进一步壮大了京港校友经济的力量。以校友为主导的校友经济模式突显了校友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具备高素质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还拥有紧密的校友网络和深厚的人脉资源。校友们通过合作与合力,在创新创业、投资发展、产业融合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基于目标导向差异的国外校友经济发展模式

1、以知识输出为核心的互动模式。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Charles Richard Van Hise)从本州的客观实际出发,通过培养人才、输送知识和提供专家咨询服务三条渠道,着力发挥大学为所在地区服务的职能作用,积极促进全州的经济社会发展。设立大学推广教育中心(University Extension)、函授教育系(Correspondence Study)、辩论与公共讨论系(Debating and Public Discussion)、综合信息与福利系(General Information and Welfare)、开展“大学——社区电台”“威斯康星论坛”等,通过更多样化的形式为各州的居民提供知识和技术服务。

2、以校企聚合为核心的互动模式。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Frederick Emmons Terman)为了充分发挥大学的作用将部分土地租给从事高科技产业的工厂,建立了斯坦福工业园区,这便是硅谷的最早雏形,开启了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历程。成立荣誉合作研究项目,为硅谷的工程师们提供一定的教育服务,使得他们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计划,保持和提升企业工程师的技术优势,加强了斯坦福大学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设立斯坦福科技园,使之成为斯坦福大学师生实习和开发的重要基地,教授们可以在园区内自己开设公司或者在其他公司兼职,学生也可以到各个公司实习或就业,提高个人实践能力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各类科研服务,由于区域条件的便利,师生们所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很容易被转化为现实的技术成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与企业共同建立研发中心,大力开展技术开发。

3、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的互动模式。20世纪60年代,德国开始建立高等专业学校(Fachhochschule,FH),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应用科技大学,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了三个需求: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三是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在专业设置上,强调应用性、适应性与区域性三者紧密结合,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对专业做出适时的调整,以保证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在课程学习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更加注重实践性。安排学生到实际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掌握真正的实践技能,为进入社会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毕业设计选题上根据企业需要实际解决的一些问题或者项目进行选题,达到了人才与企业的双向互动。

二、杭州市钱塘区发展校友经济的现实背景与取得成效

(一)钱塘区发展校友经济背景

  钱塘区作为省市重点打造的经济发展主平台,扛起了推动新制造业发展的“大旗”,主要发展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高质发展需要人才来开启新征程,高校正是为钱塘区输送人才智力的宝库,杭州市钱塘区有着“校友经济”的天然基因,坐拥浙江省内最大的高教园区,区内拥有14所各具特色的高校和25万师生,大学生人口占全区人口比重近1/4,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库,也是代表着未来先进生产力的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钱塘区打破以往以高校为主体发展校友经济的模式,改由地方政府主导,将校友、高校、地方政府纳入发展共生圈,紧抓校友经济新风口,将区内高校集聚的人才科技竞争力转化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2019年11月,钱塘区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辖区内14所高校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浙子回归梦钱塘”工程,动员广大校友项目落地、人才回流,提出了“引万名校友回归、聚千家校友企业、留万名学子就业、创千亿校友经济”的“双万双千”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出台了《关于推进“浙子回归梦钱塘”工程 促进校友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钱塘区将实施“一套机制、两个联盟、三大园区、四大品牌、五优环境”的“12345”具体举措。同期钱塘区出台了“校友经济政策100条”,其中,既有专门面向大学毕业生的“青年人才筑梦计划”,也有面向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支持计划”,经评审最高给予“四个一千”支持政策,即1000万元项目资助、1000万元贷款贴息、1000万元创业发展资助、租房1000平方米三年免租金,对于特别重大的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二)钱塘区推进校友经济取得的成效

  1、构建发展新模式,凝聚了共生发展新共识。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笔者分别选择了钱塘区相关其职能部门(5个)、高校校友办(14所)和校友企业(60家,每个高校抽取4-5家)进行了调研。

  高校方认为:共同体建设“让校友对母校、对钱塘的认同感、自豪感进一步增强,强化了钱塘区、区内高校和校友共生共荣的关系”;“高校将校友的创新创业项目、高科技产业等引入地方,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校友和校友企业方认为:“愿意共同参与母校和钱塘的合作,愿意为母校和钱塘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意共享当前大好的发展机遇和未来的发展成果”;“校友能够通过与母校进行项目合作,将专长投入区域经济建设中,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创造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母校这架“桥梁”,能够更融洽的与地方政府沟通和交流,校友企业也能更好地进行信息对接和项目对接”。政府方认为:“让区校经济与钱塘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助力钱塘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14所高校25万师生的高教资源,将高校、校友、钱塘区联结成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是钱塘区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2、创新合作模式,探索了承接校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通过近三年的实践,钱塘区在承接校友经济发展浪潮中做了诸多尝试,并已经探索了一条有益路径。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校友产业园模式:校友产业园由区、校和优秀校友三方合作共建,高校指定优秀校友成立企业具体负责市场化运营管理。目前已落地浙江传媒学院校友产业园(2021年)、中国计量大学校友产业园(2021年)、浙江工业大学校友产业园(2022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产业园(2023年)。据悉,2022年,浙江传媒学院校友产业园产值实现16187万元,浙江计量大学校友产业园产值达5033.4万元。二是联盟模式:2020年初,钱塘区成立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钱塘中心和钱塘新区高校校友总部联盟。“产学研联盟”由浙江工商大学牵头,联合钱塘新区各大高校共同组建,推动省内高校与新区在平台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等重点方向领域开展精准合作。“校友总部联盟”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牵头,计量、工商、财政等高校选派教师组成实体化运作专班,深入推进“浙子回归梦钱塘”工程,搭建了“1个校友总部联盟+1张校友网络+N个校友园区”的校友资源联动体系,构建覆盖全球的高校“朋友圈”。通过走访校友企业、开展政策宣讲、搭建信息平台、举办校友活动,将丰富的高校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动力。依托“联盟钱塘中心”和“高校校友总部联盟”两大实体化运作平台,每年举办区校合作创新创业活动30余场,促成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85个,组织博士入企和高层次人才入校150余名。三是异地校友联合会模式:2023年初,钱塘首个联合校友会落地深圳,由浙江工商大学校友会牵头,区内各高校校友会联动,联合校友会主要支持在深校友发扬所学本领,在生物健康、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投资管理、文化创意等各领域展现作为,彰显钱塘学子的风貌风采。有力凝聚区校优质资源,促进校友跨校际、跨地域、跨领域交流,联合全球校友力量助力钱塘与高校发展,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力。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区的联合校友会也在积极筹划中。

  3、集聚创新发展新动力,增添了区域经济活力。2020年校友经济推进一个季度,杭州钱塘新区已落地校友经济项目31个,投资总额达2.5亿元,涉及产业有电子信息、自动化、生物医药、文创等。依托新一轮的区校合作,深挖高校人才资源。杭州钱塘新区联合辖区各大高校成立浙江高校产学研联盟钱塘中心,推动与浙江省内高校在平台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等领域开展精准合作。2021年启动钱塘科学城建设,深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用好“家门口的高校资源”,深入实施“浙子回归梦钱塘”工程,落地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10个,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400家,引进校友经济项目168个,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75个。涌现出沃镭科技(中国计量大学)、捷诺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壹网壹创(浙江工商大学)、美迪凯光电(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缦图摄影(浙江传媒学院)、昆汀科技(浙江传媒学院)、麦扑文化(浙江理工大学)、速网(浙江财经大学)等一批优秀企业。

  4、激发源头活水,挖掘了潜在优质资源。虽然钱塘区坐拥14高校和25万师生资源,但是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生只是这里的过客,钱塘区只是大学生的“读书之地”。作为我省人才的集中培养地和输出地,每年有大量的优秀毕业生流向其他区域,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 2018届毕业生总量5066 人,其中994人选择去滨江区就业,占了学生总数的20%,而留在钱塘区就业的学生仅有338人,只占了学生总数的6%,在这个过程中,钱塘区失去的不仅仅是“人”,更是背后蕴藏着的无限潜力与可能。在实施“浙子回归梦钱塘”工程后三年,2022届5910名毕业生中,687人去往滨江区就业,占学生总数11.6%,606人留在钱塘区,占比10.2%,钱塘区的校友经济工程大大增强在校学生对钱塘区的归属感,在“留人”工作上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些留下来的高校毕业生将在不久的将来焕发出活力,成为钱塘区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

三、制约钱塘区校友经济发展的短板分析

(一)合作共赢认识程度不一,三方互利互惠机制尚未形成

  1、区内各职能部门与区内高校合作的动力机制缺乏。区内高校由于隶属关系的不同,导致其在服务地方的合作中较少关注与钱塘区的合作。区内各职能部门与高校对接,发挥资源优势、互利共赢合作的认识程度不一,各单位与高校联系紧密程度、合作项目存在较大差别。区内高校归属地意识缺乏。区内高校之间存在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情况,没有共同的归属意识,开放、共享的观念有待突破。

  2、高校与区域政府合作缺乏互惠机制。在“浙子回归梦钱塘”工程中,钱塘区招商引资政策宣传以及对校友回归投资的动员工作主要由高校或者高校校友办来做,导致工作主体缺乏积极性。所以在调研中,众多校友办主任认为:“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其中并不包括动员校友回来投资”;“高校职能中与校友经济直接相关的是‘社会服务’,高校社会服务的方式主要是科研成果的转化、智囊建议、人才定向输送、关键课题攻关等,招引企业不是学校的核心任务”;“校友办的工作是联络服务校友,虽然我们也希望校友回归到母校身边来创业,但仅限于向钱塘区推荐校友企业,不能把招引落地任务交给校友办”;“要让校友经济持续发展,让高校有积极性长期参与进来,必须建立互惠机制,让高校在钱塘区校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红利”。

 3、校友企业与非校友企业招引缺乏统筹规划。校友经济是以招商引资为核心的一种经济业态,其不是对现有经济模式的替代,而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区政府、高校、校友企业的权责如何界定,校友经济发展的进度如何控制,形式如何把握,资源如何分配,效益如何共享等等都需要进行统筹规划,而不能边走边看。在调研过程中,校友及校友企业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形式大于内容,没有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校友企业与非校友企业在政策享受度上没有区别”;“同一高校的校友企业没有形成集聚效应” 。这些反馈足以说明,因为统筹规划的缺失造成了推进不力。

(二)区内有限的土地供应和财政投入造成校友经济“墙内开花墙外香”

  钱塘区校友经济具有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大学城板块土地供应量有限,高校过于集中,绝大多数高校没有向周边扩展的土地资源,同时钱塘区对高校经济扶持的财政投入力度不足,造成区内高校建立研究院以及高校教师创办企业的时候,更愿意选择优惠福利更多的其他地区,导致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区内高校的研究院以及高校教师创办的企业多数在区外,高校的尖端技术能力,与企业的技术需求未能有效链接,缺乏激励技术成果就地转化或为区内企业所用的政策手段。另一方面是高校未能成为税源支柱,14所高校中7所本科高校的税源地均不在钱塘区。

(三)缺乏服务区内高校及校友的长效机制

  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除地方政府外,高校和校友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都不是非常强烈。地方只能部门参与的意愿来源于上级的意志,而高校和校友企业则有着较强的主动性。在受访的14所已经参与钱塘区校友经济相关工程的高校中,有一半的院校不愿意再参与,30%参与意愿并不强烈。校友和校友企业对于校友经济参与积极性的分布相对较为均衡,有41.7%的校友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再次参与进来,有45%的校友表示感受一般,13.3%的校友认为意义不大,没有再次参与的意愿。导致区内高校和校友企业反馈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长期推进的有效机制。

  1、缺乏专门的实体化的机构来统筹协调区内高校的各项事宜。区校双方对接过程中存在沟通人员身份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方面问题。各高校之间的图书馆、实验室、文体场馆等公共资源难以互相共享,与企业、社会共享的只是冰山一角。

  2、政策的推行限制较多。以钱塘区承诺的推进校友文化“四大品牌”为例,“校友日、校友林、校友赛、校友卡”这些品牌活动目的是为了能把在新区创业的校友聚集在一起增加了归属感,促进校友项目之间对接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不一,或者是高校与区内政策衔接环节问题,导致除高校各自为政举办校友日活动外,其他三大品牌均未能得以推广。其他诸如钱塘区与各高校的支持政策也受限于税源的问题落实效果不尽理想。

  四、构建适合钱塘区区域特征的“校友—母校—区域经济”发展共同体可行路径

  大学于城市城就像名胜于一个景点,既是地标也是名片,而校友则是名胜上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三者共生发展,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高校是城市经济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基础力量和文化支撑点。政府提供服务和政策,高校输出科技成果和高端人才,校友企业家带来资本和产业,三者螺旋式交叉,深度融合,实现互惠互利、共赢发展的发展共同体,从而构建校因城兴,城因校强的共生共赢的城校关系,建立发展校友经济的常态和长效机制,共同促进校友经济的发展。一座名校、骄子云集的城市,必定会聚集巨大的创新潜能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城市、高校、校友三方共同努力下,新时代校友经济赋予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以政府为主导,主抓校友经济的谋篇布局

  钱塘区内14所高校各具特色,并没有某一所大学层次规模或体量独大,因此由政府牵头更能统筹各校资源,调研中也普遍认为:“校友经济的主导者应是政府,政府拥有政策资源和顶层视角,能够高瞻远瞩,从整个城市发展的角度对产业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性整体规划”;“政府对高校和校友的科研创新、创新创业、投资具有引领性作用”;“政府需要科学、客观评估城市的产业结构、资源实力、经济区布局等,为引入校友资源打好基础”;“政府应该让校友经济所签订的项目和技术等开花结果,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1、以共同体共生发展为目标做好政策引导和支持。“校友经济”虽然冠有“经济”二字,但其定位必须站在更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发展触角,超越单一经济维度,与区域内大学之间的关系,也必须突破过于侧重短期经济利益的认知,逐步向更具战略意义的智力和文化维度迁移,才能实现彼此间全方位同频共振,激发校友经济的全领域辐射效应。政府拥有政策资源和顶层视角,应该高瞻远瞩,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产业和经济发展进行系统性整体规划,要以整个钱塘区为单位,打通高校、校友、地方政府三者关系,使其形成有机协调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对区内14所高校和校友的科研创新、创新创业、投资进行正向积极引导,科学、客观评估城市的产业结构、资源实力、经济区布局等,为引入校友资源打好基础。并且采用全球视野,构建全球平台,面向全球发布招商政策、产业发展动向、人才引进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既可以将城区内经济活动延伸至全球,也可以将全球资源带回区内。通过城市的政策引导和支持,高校、校友和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产生合力和协同效应。

  2、目标定位从锚定招引项目转化为招引人才。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争夺是当下国内城市区域竞争的重点领域,武汉、南京、西安、成都等地校友经济推行过程中将人才争夺战推向白热化。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大学毕业生留武汉人数达到30.1万,是2016年的3.1倍,新落户大学毕业生14.2万;成都2017年户籍人口增加12.71万人,同比增长2.6%;2018年1月以来,西安新增落户人口突破“三十万”,超过2017年落户人口总和,这些数据表明各城市间推行的校友经济才人才争夺战中取得了良好成效。钱塘区坐拥14所高校,辐射100多万校友资源,如果将招引目标锚定中高端“资源型人才”以及“技术型人才”,必将推动产业升级和区域转型,并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3、倡导校友从“回归”向“留下”,从“情感留”向“事业留”的观念转换。校友资源如果当下不重视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也会造成空间上的相对流失,今日之毕业生就是明日招引之目标。目前钱塘区的校友经济主要立足于产业发展,“浙子回归梦钱塘”等活动也主要围绕在外创业的校友展开。从可持续发展看,在突出“存量校友”基础上,需要树立动态的校友观念,同时转向在校学生即未来校友对钱塘的“感情培养”和“事业吸引”,增强在校学生对钱塘区的归属感,在推进“回归”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留下”,毕竟区内高校25万师生是其他区域羡慕的人才资本。校友经济初期,引导校友“回归”和“留下”靠的是母校的地理符号和情感记忆建构校友关系,“回到母校身边来创业”在初期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也缺乏生根性,吸引校友回归或者留下,应该让校友看到大学所在地具有发展事业的广泛机会和价值实现的广阔平台,变“情感牵引”为“事业牵引”、变“记忆唤醒”为“现实呼唤”,从而不断夯实“校友经济”的永续力。

  4、构建互惠互利机制,激发高校内在动力。“共商、共建、共享、共赢”是校友经济发展应当提倡的理念,要让在钱塘的高校的动力和行为具有可持续性,必须构建互惠机制。政府作为地方高校服务的受益者,应为高校积极筹措资金,在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制度创新,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优化就业环境等方面做出贡献。目前钱塘区与14所高校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内容趋同,没有体现对各高校或者各类型高校的区分度和针对性,可以进一步细化已签订的区校合作协议,通过落实含有具体细化项目的合同做实区校合作,并且探讨建立区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对于履行好的、成效显著的区校合作协议可以延长时效,进行深入挖潜。同时还要加大对技术领衔高校和校友项目的扶持力度。加快推动优质项目的孵化,针对企业发展初期可能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要充分发挥区创直投基金、科创金融风险基金等金融、品牌全方位一体化支持,建议区科创基金针对校友经济项目能有一定比例的直投,并鼓励对“技术领衔”的高校和校友经济项目,在投资审核的考核维度上能有所区分,全力支持高质量项目做大做强。深化区校产学研融合度,充分发挥高校二级学院在科研及成果转化领域的带领作用,多维度多层次参与到区校合作专业领域对接合作中,使区校融合更紧密、校企合作更深入,才能为高校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生命力。加强高校校友产业园建设,校友产业园是汇聚政府、高校、校友创新创业创投资源落地的载体,能够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校友资本与产业项目合作方面发挥作用。其他如投资项目落地的受奖权、校友经济发展的效益分享权、政府资源享用的优先权等。只有高等院校从校友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必要的、合理的利益,其积极性才能被发挥出来,校友经济的可持续性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

(二)以高校为纽带,扩大“朋友圈”开启服务地方创新之路

  1、积极向属地输出高端人才。高校是高质量人才的“大本营”,是为区域建设和发展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基地。在钱塘区广纳贤才,进而对接高端创新成果、集聚各种要素资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服务地方最直接的体现和最重要的环节是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区内高校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探索与创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培养满足钱塘区产业发展、企事业单位需求的人才。

  2、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高校是先进技术和科学研究的发源地,科研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形成学科链、科研链和产业链互联互通的成果转化体系,使产业需求直达高校实验室,将高校实验室的成果尽快地推向产业,促使需求、技术、产品和生态持续迭代升级。

  3、营造良好的校友文化。高校是培养校友资源的摇篮,校友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母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校友与当地社会的情感维系纽带。区内高校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校院二级校友工作网络、地方校友分会等组织机构,定期或不定期与各地校友会合作举办校友活动或大会,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母校发展,交流各地工作经验,开展与该地区的经济、科技合作,构建校友终身教育体系,为校友提供多元化服务。高校与政府部门积极沟通联系,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将优惠政策、城市发展战略、营商环境等信息传递给校友,组织校友考察所在城市的科技园区和孵化基地,洽谈对接合作项目,为校友在母校所在的钱塘区创新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成为校友经济的助推器和加油站。

(三)以校友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释放区域经济活力

  1、让校友会成为校友经济生力军。校友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具有连接全球网络、推介渠道精准、群体层次高端的特点。高校校友会可以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服务。地方校友会深耕一地,比学校更了解当地情况,比当地更了解学生信息,是沟通学校和地方的桥梁,也是促进双方合作的催化剂。通过校友企业家,地方校友会既可以帮助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也能帮助城市发展经济。地方校友会的存在,让校友们聚在一起,合作更加紧密,推动高校产学研发展,扩大高校地域影响,向政府和城市输送人才、资本。为校友创造财富,为学校创造价值,为经济发展创造机遇,完成校友、高校、城市三方共赢。

  2、让校友成为城市合伙人。校友作为城市的特殊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资本。他们给城市带来的不只是声誉与生源的暂时提升,更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与系统性要素。大学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由此产生的师生、同学、校友关系是人生重要的社会关系。当校友走上社会后自然而然有与母校或同学、校友联系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母校、同学和校友是其重要的支持源泉。校友有了成就或发展需要,回报母校或在母校城市拓展是其自然而然的选择。高校校友是中国综合素质最高的群体,部分校友甚至是经济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家,他们不仅能够为高校和城市引资引智,还能够提供广泛的社会需求信息和科技产业信息,可以有效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其情感和发展需要。

  3、让校友企业家联盟成为高能聚集地。为了能更好的服务好校友中的校友企业家,校友企业家联盟应运而生,为校友企业家之间交流创业经验,探寻合作发展,发挥高校的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为校友事业发展提供了支持,为学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和校友事业提供了一个更合适的平台。

参考文献:

[1]郄海霞,陈超.城市与大学互动关探讨——以纽约市与其高等教育系统的互动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01):73-79.

[2]万永敏.全生命周期校友服务理念与路径初探[J].知识窗,2017(08):91-92.

[3]张臻汉、张海英.从历史视角探析日本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15

[4]茹宁.英国城市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

[5]何文栋. 欧洲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历史变迁[J].教育评论,2017

[6]阎光才.大学与城市、社区间关系的历史与现实[J].比较教育研究,2006

[7]王 溥.校友经济:“武汉模式”及其思考”[J].经济问题,2018

[8]李尧远.城市政府发展校友经济的可持续路径探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20

[9]秦海燕.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校友经济新模式研究[J].经济理论问题,2020

[10]曾玲艳.以“新时代校友经济” 完善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模式探索[J].邢台学院学报,2021

[11]龚玉霞.基于校友经济视角的高校、校友、城市三者合作关系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报.2022年8月

[12] 李尧远.高校校友经济建设模式探索与实施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