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
第一作者 巢 华
(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摘 要: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的全方位转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备了各国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具体表现为推崇科学理性精神、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追求民族国家独立、形成先进社会制度以及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它又致力于探索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模式,在指导思想、领导核心、奋斗目标、文化底蕴等方面展现出了区别于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要想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实体经济根基、建设绿色发展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共同特征;中国特色;实践路径
Chinese modernization: common features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hao Hua
(School of Marxism,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 Jiangsu 226019, China)
Abstract:Modernization is the all-round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society and civiliz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from a traditional to a modern society. The Chinese path of modernization possesses the common features of modernization in all countries, specifically the promotion of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rationality, active integration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pursuit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the formation of an advanced social system,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committed to exploring new modes of modernization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has shown remarkable features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the modernization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erms of its guiding ideology, leadership core, goals and cultural heritage. To realiz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al economy, build a green development system and enhance the country's cultural soft power.
Key words:Chinese modernization; common feature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actical paths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表述明确地表达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式”则展现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型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既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本国具体国情,又融合了现代科技和西方的价值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共同特征”体现了普遍性,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现代化遵循相同的规律;“中国特色”体现了特殊性,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基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只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性,或者只具备了中国特色,都不能称其为“中国式现代化”。只有从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理解,才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与决心。
一、现代化道路的共同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2]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并非脱离国际社会的自说自话,也并非与各国毫无共性可言。中国式现代化吸收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表现出对于科学理性精神、全球化潮流、民族国家独立、先进社会制度以及人的现代化发展的执着追求,这些共同特征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重任。
“现代化是指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人类高举科学主义的大旗,最大限度地利用科学,以征服自然力、获取一切资源为人类服务所经历的发展阶段。”[3]对现代化的这一定义阐明了现代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崇尚科学理性精神。
在16世纪之前,人类普遍敬畏天地、信仰宗教,整个人类世界都匍匐在大自然脚下,科学完全被神学所遮蔽,陷入了全面停滞甚至是倒退状态。16世纪开始的欧洲工业革命冲破了神学的黑暗桎梏,使科学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蒸汽机等生产工具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大机器生产的出现使得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工业迅速兴起,西方国家由此开启了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时代”,电力设备工业高速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开始转向信息化时代;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为技术突破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智能化浪潮。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中国深刻意识到科技兴国的重要性,并派遣大批人员前往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科学救国成为了社会精英的普遍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后就创办了中科院,并随即推出了一系列科学期刊。时至今日,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了全球科技革命的重要参与者和创新者。
现代化进程就是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也是各国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逐渐融合的过程,是近代以来波及全球的一种时代潮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
首先,中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6年以来,我国经历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历经七十多年的砥砺奋进,今天的中国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迈入世界舞台中央,以贸易大国的英姿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其次,中国教育与国际日渐接轨。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借鉴西方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并开始在全国设立大、中、小学堂,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础。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这样由隋朝创立的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这些措施是在学习西方教育思想之后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综合考虑本国的具体情况以及全球教育体制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了如今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地理大发现后开辟的新航路打破了相对隔绝的各大洲,世界开始连为一体,欧洲人逐渐走上了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自此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开始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将整个世界进行了分割,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成为其农业附庸、商品市场和军事基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和野蛮入侵,导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发展裹足不前,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十月革命的爆发掀起了一股波及全球的民族解放浪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面临瓦解的危机,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危机,并加速了殖民体系崩溃的进程。纳米比亚于1990年3月宣布独立,这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完成,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西方列强的逼迫之下,旧中国与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独立自主的地位丧失殆尽。中华民族屡遭劫掠和侮辱,被讥讽为“东亚病夫”。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完整,新中国有步骤、有计划地一一取消了帝国主义的在华政治特权。毋庸置疑,中国与世界各国所追求的民族独立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三者的统一体构成了社会制度。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不仅仅是推动科技现代化和融入国际化潮流的过程,同时也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以及先进社会制度取代落后社会制度的历史。
恩格斯曾深刻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有深远影响”的“社会革命”[4]。蒸汽机等生产工具的发明将人类生产力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使得当时的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新型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使—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的新格局。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以及固有矛盾同人类文明发展相违背,因此马克思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来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一经确立就充分展现出了其优越性,不仅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制度本身的现代化发展。新中国75年历史雄辩也向世人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走向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人类创造社会历史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如果离开了人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将毫无意义。
16—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高举“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旗帜,将人从封建专制制度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这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是巨大的进步。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又遭受着新的压迫和奴役,其中的根源就是私有制。新兴资产阶级自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同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它将殖民绳索延伸至世界各地,企图通过海盗式的掠夺方式抢劫财富并转化为资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5]即在未来社会中,伴随着社会公有制的建立,将会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早在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派就已经将实现人的现代化视为实现现代化的主体要素。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始终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共产党人坚守的初心使命。前者强调的是坚持人民至上,而后者则体现了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现代化道路同样如此,只有结合了具体的民族与国家,现代化才能得以现实的开展。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具备显著的特征与鲜明的特色,是一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发展理念、以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融合了悠久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化道路。
“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6]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引领我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旗帜,它与引领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理念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正是因为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我们党才能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崭露头角,才能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首先,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揭示了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无论发展到哪一个阶段,“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7]。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必然是要遵循特定的发展规律,不能盲目效仿或者套用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尤其是不能开辟一条与生产力水平不相符的发展道路,这样的道路尽管从理论上来看是行得通的,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会遭受现实阻碍与挫败。其次,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也将是人类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国家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密不可分的过程,国家建设应该与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相互契合、科学匹配,既要方向明确,又要深刻认识到起点低基础弱的现实国情,科学规划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8]百年的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中国奇迹”,正是源自于我们党所进行的长期探索和实践。而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在领导现代化的过程中,“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利益诉求,走出了一条区别于西方以殖民主义为特征的现代化道路。那么,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如何才能持续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引人深思的重大问题。
首先,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习近平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0]肩负着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提升政治领导力,才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其次,建立和谐政党关系以避免党际纷争。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显著特征。这种新型的合作性政党制度展现出了明显优势,一方面避免了各党派之间的权力纷争,避免了西方多党制中频繁出现的政治冲突;另一方面明确了参政党的地位,充分发挥了参政党的独特优势。
马克思曾经预测,社会主义社会形成的显著标志就是“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1]。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社会集体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成员实现按需分配是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构筑共同富裕的理想蓝图也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政党,建党百年来,将中国人民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受屈辱受压迫的境地中解放出来,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并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带领全体人民进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目标。
首先,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我们要想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要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迅速发展和整体跃升,并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生产关系。只有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使得发展成果的创造者与享有者相统一,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全体人民共创财富、共享财富的发展之路。其次,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我们将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并深刻理解这一目标。共同富裕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现实凝结,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心目中理想社会的真实呈现。
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根基。“中国式”体现在哪里?归根结底,就在于前所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精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就得益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与文明积淀。这决定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和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必然要选择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必然会走出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蓄积着前人的智慧、品格、修养,凝聚着民族的理念、志趣、气度,并非人们去选择它,而是它对所有的思想主张以及政治力量进行筛选。谁能将这种强大的民族文化基因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并能实现其现代性的转换,谁就能站稳脚跟、开花结果、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成为了推动我国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思维方式。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岁月积累中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已经渗透进了中国人民的血脉中,也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表现为坚韧的民族精神、稳定的民族心理、相互认同的民族理念,进而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必然会体现在这条现代化道路之中。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文化滋养。文化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3]。中华民族历经千年孕育出的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期滋养着中华民族以及每一个中华儿女,是守护我们华夏民族进步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路径
要想加快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必须要有清醒的认知和积极的行动,明确应该通过何种路径来达成既定目标。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具有科学思想引领、先进政党领导、厚重文化底蕴以及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国家发展道路,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和实践来促成。必须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实体经济根基、建设绿色发展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是现代化建设的引领力量,科技创新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石和标志,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14]这一重要论述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面向我国经济发展新态势所做出的重要判断,对于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要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走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更加务实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防止脱实向虚。当前,部分发达国家一度出现了脱实向虚的产业发展倾向,这势必会给后发国家造成错觉,似乎脱实向虚的产业体系就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发展状态。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实表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于注重房地产业、博彩业、收藏业等虚拟经济的产业体系是不健康、不安全的产业体系。我国要在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赢得发展主动权,就势必要夯实实体经济的根基,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宝贵机遇,通过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来持续不断地提高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水平。这既是我国主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赢得竞争主动权的关键举措,更是全面构筑我国未来发展战略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要想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积极适应和融入世界化潮流、赢得发展战略的主动权,推动绿色发展是一大重要前提。当人类沉浸在享受工业化盛宴所带来的狂欢时,正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现代化工业带来的伴生问题,包括空气污染、资源枯竭、生态退化等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重归庄子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智慧生存之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广泛共识。包括中国以内的许多国家都已经把发展新能源等绿色经济作为重构经济产业模式的重大战略。在不久的将来,绿色发展将会成为国际谈判的新筹码、国家竞争的新优势。因此,必须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体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可能会经历领土的改变、人口的增减、血统的融合,但是刻在中国人民血脉里的文化传统却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并传承赓续。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经历过巨大的民族灾难,甚至面临亡国之危,然而民族精神总能在危难关头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如凤凰涅槃般浴火重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15]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巢华: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南通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获南通大学一等奖学金、江苏省笔译大赛三等奖、江苏省挑战杯红色专项三等奖。在《南通日报》、《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文章4篇。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主要研究方向是党的建设与廉政文化研究。
Chao Hua: Master student of School of Marxism, Nantong University. She won the honorary title of "Outstanding Graduate Student of Nantong University", the first-class scholarship of Nantong University, the third prize of Jiangsu Province Translation Contest, and the third prize of Jiangsu Province Challenge Cup Red Special. Four articles were published in Nantong Daily and Journal of Jiangsu Shipp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he has a soli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Marxist theory, and her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is the study of party building and clean government culture.